详情信息
一江两岸展绿卷
长江江宁段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“**站”。在江宁滨江公园,极目远眺,江水滔滔、碧波荡漾,长江岸线绿植舒展、树木葱茏,梅花、桃花竞相争艳,一片生机盎然。顺流而过,雨花台区的长江下游“三大名矶”之一的三山矶,如今已是集植物观赏、生态科普、步道游览等于一体的生态公园。沿江而行,在建邺区的滨江风光带,杨柳依依,风景怡人,外可望江、内可观岛。在沿江栖霞段幕燕滨江风光带,山上绿意葱茏,山下一片花海。沿江浦口段曾经的“十里造船带”如今已是处处绿地、缤纷花海。
很难想象,这里都曾是“滨江不见江,近水不亲水”的脏乱差集中区域,也曾遍布着各种能耗大、污染大的企业,码头林立、船厂扎堆,机器轰鸣、污染严重、生态失衡。而今,一个个滨江生态公园“串珠成链”,镶嵌在长江岸**。“蝶变”源自南京护清水绿岸所下的“真功夫”“硬功夫”。
近年来,南京充分挖掘造林潜力,科学开展绿化造林,重点推进长江沿线县域造林,对沿路、沿水、丘陵岗地绿化进行查缺补漏,做到见缝插绿、见墙添绿和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、应栽尽栽。2018年以来,南京完成成片造林8.5万亩;2019—2020年全市沿江1公里范围内完成造林近1万亩;长江防护林总面积达10万亩,长江岸线绿化贯通率超过85%。
生态屏障底子更厚,绿色廊道底色更浓。对市民来说,转角遇到绿,移步异景已成常态。
湿地万顷绘丹青
面向长江,鸟语花香。在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,秋冬季节格外热闹,花脸鸭、白琵鹭等冬候鸟来到这里,悠然过寒冬。
过去的新济洲,是南京江宁区的一个村庄,村民们在大汛时常受洪水侵扰。2000年11月,这里启动生态修复工程。经过湿地生态修复、功能再造、生物多样性保护,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由2016年的39.98%上升到69.91%,维管束植物由354种增加到555种,鸟类由103种增加到215种,另有34种鱼类、37种两栖爬行类和19种哺乳动物。
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”不只在新济洲公园,在六合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,每年也会迎来一批批远方而来的“客人”,有东方白鹳、黑脸琵鹭、白头鹤,甚至还有被誉为“鸟中大熊猫”的震旦鸦雀。在三桥湿地、鱼嘴湿地、绿水湾湿地公园等地,也随处可见草叶青青、候鸟栖息、鸥鸟翔集的风景。
2021年1月1日起,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“十年禁渔”,南京还同时实行退渔还湿、动植物栖息地修复、江滩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。目前,全市累计修复各类湿地2万多亩,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3.26万公顷,建立省级以上湿地公园9个。
一片片湿地,润泽万物。天也越来越蓝,水亦越来越清。曾经的生态痛点,如今正成为生态亮点。
江豚嬉跃拥清欢
在市中心看江豚,是种什么样的体验?南京市民**有发言权。近年来,在南京鼓楼滨江沿线、三桥大胜关等江面,“微笑天使”长江江豚时常露面。“江豚拜风”、与落日同框、与群鸟同框、与轮渡同游,江豚嬉跃的各种场景常常“**”南京市民的朋友圈或登上热搜。长江江豚已然成了南京的“生态名片”。
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**的鲸豚类动物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**,也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。2014年9月,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,据**科考结果显示,保护区内江豚数量已由先前的50多头增加至62头。
保护江豚,就是保护长江生态。在南京雨花滨江岸线,江豚广场里不仅有葱郁的植被树木、大型长江江豚群雕像,还有滨江长江江豚观景平台、科普教育基地等。南京还创新科普宣传形式,深度挖掘江豚保护文化,出版了“长江江豚保护与研究”系列丛书,打造了全国**江豚书屋,开通了“江豚邮局”。
近年来,南京不断完善江豚保护区工作体制机制,出台多个文件建立江豚保护长效协调机制,形成共抓长江江豚保护、统筹跨江发展与长江生态保护的合力;加大栖息地保护力度,通过“人工巡查+专业无人机巡航”常态化开展保护区全域巡护巡航;在国内首创并应用长江江豚“水上-水下-岸线” 立体监测体系;建立**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;开展规划修编和勘界立标工作,加强科研调查监测等。